热门城市
两家“鲍师傅”的商标之争 同为注册公司 谁才是真正的鲍师傅
企帮帮 7678 2018-06-06
前不久,网红店鲍师傅糕点湖北武汉店被曝光雇人排队聚拢人气。随后,却有两家注册公司分别声称自己是“鲍师傅”商标拥有者。北京鲍才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鲍才胜餐饮”)近日公开指认北京易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易尚餐饮”)山寨侵权。
其实,两家鲍师傅之间的竞争由来已久,一个注册了图片商标,一个注册了文字,谁才是真正的鲍师傅?
雇人排队引发争论
5月22日,一篇《这家网红店排队的有“托” 排12小时90元》文章曝光“鲍师傅”雇人排队丑闻,一家挂着“鲍师傅”招牌的糕点店前,有人组织排队,制造生意“火爆”的假象。事件曝光后,武汉市工商部门展开调查,发现涉事挂有“鲍师傅”招牌的糕点店,字号名称是“武汉市江汉区创新食品经营部”。
当日上午,名为“鲍师傅总部”、认证为“北京易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”的微博针对该事件发布了道歉声明,承认雇人排队。
然而,5月24日,鲍才胜餐饮就该事件发表律师声明,称雇人排队的所谓“鲍师傅”糕点店是山寨侵权店,并非该公司旗下门店,其行为与该公司无关。鲍才胜餐饮创始人鲍才胜公开指出,并强调公司的商标为“鲍师傅”,不加任何头像或其他内容,旗下门店门头均加注有“鲍才胜”原创字样。
一个排队事件引出两家鲍师傅,让消费者“傻傻分不清楚”。
据了解,鲍才胜从2015年开始在北京、浙江杭州等地展开多次维权。今年“3·15”前夕,鲍才胜还表示已起诉易尚餐饮。并在3月中旬向北京工商部门举报称,北京有多家糕点店侵犯其“鲍师傅”注册商标专用权。随后,北京市工商局对16个区33家涉嫌侵犯“鲍师傅”注册商标的糕点店进行了现场检查。据报道,“金典鲍师傅”“京鲍师傅”“至尊鲍师傅”等类似门店也在京城遍地开花。
双方商标各有来头
注册糕点的鲍才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胡武科表示,他们才是最早的“鲍师傅”,创始人鲍才胜2004年在北京创业时,就已经靠“肉松小贝”这款产品打出了名号。经过11年的发展,鲍才胜在北京开了14家直营店,那时他一直是个体工商户。
而此次组织人排队的易尚餐饮旗下“鲍师傅”,是从一位名为鲍海兵的糕点师那里买来的商标,易尚餐饮认为,“鲍师傅”并不是知名品牌,只是一个通用称呼,他们进行了餐饮经营类注册,完全合法。
两家鲍师傅的最大区别在于,前者商标只有“鲍师傅”3个字,只开直营店,全国有30多家。后者由易尚餐饮管理的“鲍师傅”,以鲍海兵头像、拼音、“鲍师傅”3个字为餐饮类商标,全国有300多家加盟店。
据鲍才胜介绍,鲍才胜鲍师傅糕点2004年在北京开出首家门店,2014年成功注册了“鲍师傅”商标(30类,糕点面包类),目前只做直营不做加盟。
而在易尚餐饮此前发布的道歉声明中看到,易尚餐饮称“鲍师傅”品牌隶属该公司旗下,易尚餐饮拥有“鲍师傅”完整的开店注册商标。
互告侵权维权困难
注册糕点的鲍才胜餐饮认为,易尚餐饮利用餐饮类商标做糕点生意,属于侵权。胡武科解释到:“鲍海兵和鲍才胜没有任何关系,只是两个自然人,而它所拥有的餐饮服务,不是不能用,如果写鲍师傅餐饮,没有问题。但事实上他用的是餐饮商标,却在全国各地做糕点零售。
胡武科表示,鲍才胜创业初期,都是以个体工商户的方式经营,的确没想到注册商标、防范侵权的情况,当注册商标时,只能注册糕点类的3个字。如今,他们面对全国各式各样的鲍师傅,侵权案要一件一件打,非常耗费精力。“到后期才意识到,我们在注册公司的时候已经被人抢注了,这个是事实,也是个教训,起诉他们只是无奈公司要维权,实际上要有很大的投入。”
易尚餐饮则表示,自己的商标是明显带有鲍海兵本人头像LOGO的,与鲍才胜无关。而且自己注册了“鲍师傅”餐饮商标,卖糕点的鲍师傅如果销售餐饮和咖啡,则是对易尚餐饮侵权。
这场“鲍师傅”之间的对决,一方拥有餐饮类商标,一方拥有糕点类的产品商标,都说自己才是正宗的。全国姓鲍、做餐饮或糕点的师傅也许不在少数,目前两家公司已经互相起诉对方侵权。知识产权律师游云庭认为,两位“鲍师傅”的争端要从核心产品、运营时间、经营手段3个维度分析。本案要看鲍师傅的核心产品肉松小贝是通过谁的努力,最早在市场上获得好评的。另外要看手段,法律更倾向于保护诚实经营者,要看双方手段是否正当,有谁在不正当地取得别人的经营成果。从这几个角度来看,做红肉松小贝的第30类商标拥有者,卖糕点的鲍师傅更占上风。
游云庭认为,法律更倾向于打击混淆商品与服务来源的一方,餐饮店如果用鲍师傅3个字经营餐馆可以,但如果主要用来卖糕点,则有可能涉嫌侵权。“如果一家餐馆叫鲍师傅,在餐厅把肉松小贝作为产品之一来卖,这没问题,但如果把它作为自己主要的产品销售,就很容易被认为是混淆商品,有被判侵权的风险。”
产品及服务是经营之本
由于互联网的传播特性,一家店火了之后往往全国知名,消费者蜂拥而至,直营店接纳量有限,但需求巨大,催生了很多利益空间。有投机取巧的商家就迅速跟风,或抢注商标开放加盟,或就地改换招牌。尤其在社交网络的助推下,消费者跟风拔草成了一种时尚,吃什么不重要,有噱头更重要,这也促使一些商家认为“做餐饮就得赚快钱”。一旦一款爆品出现,就会引发全国“山寨”的奇景。甚至还有商家认为,山寨纠纷形成话题热点,对品牌热度有所提升。
部分追求短期效益的网红店为维持热度,甚至通过雇人排队、黄牛代购等,故意造成人气很火的热闹景象,买到的人更觉得物有所值,迎合和刺激这种大众消费心理。
武汉餐饮协会人士表示,企业要想经营长久,仍需要专注产品及服务,赚快钱模式存在较大风险,靠瞬间构建的虚假人气来支撑场面,终究难以走远。